「買一送十」全家投入寄養服務

服務近兩年的寄養媽媽王秀吟,接棒妹妹成為寄養家庭,當時也有「希望子女學習成為溫暖的人」的想法,而將寄養服務引回家。目前雖然照顧的是第一位安置的寄養童小右,卻已讓全家族的心強烈凝聚。

兒女們輪流幫忙洗澡,寄養爸爸陳世昌陪玩照顧一把罩,住對門的兄嫂們常幫忙托顧、全家族旅遊,甚至奶奶如小右忘年友伴般的存在。

寄養媽媽說:「我們家可以說是買一送十,很幸運也感謝家人們支持,超有幸福感!最讓我驚訝的是先生,還拿出偷買很久的電動理髮器,說以後小右的髮型都要由他親手操刀,驕傲地分享親手理髮讓寄養童獲得別人讚嘆!」

擔任寄養家庭是能夠延續幸福的事,寄養爸媽非常鼓勵所有家庭參與這項助人又利己的服務。

家人都是神隊友 同心加溫寄養服務續航力

劉敦仁楊千代寄養家庭,參與寄養服務已14年,最初申請與主要照顧者是寄養媽媽,初期陸續照顧幾位女童,即讓原本無法適應的女兒因為一起學習成長,而成為彼此的知音;在首位寄養男童照顧上也因較需男性角色的協力,寄養爸爸搖身成為服務神隊友,每天親自送寄養童上學、主動帶他們參與各類活動,全家一起努力幫助寄養童融入。

服務初期,女兒曾因需與寄養童共享空間及父母的愛而需調適,但與寄養童一起上學補習熟識後,會熬夜聊天、隔天上課一起懊悔。每周與家族親友一起聚餐,生日更全員相聚慶生,歷歷點滴都有寄養童的生活足跡!

至今家人們牢記每位寄養童姓名,因為寄養情牽成為彼此生命中的支柱,就這樣全家服務了一年又一年!

邀請您一起做孩子的守門員!

寄養家庭林爸爸、林媽媽在社工家人推薦之下加入服務,雖常笑說是無心插柳,然19年來照顧22位寄養童,縱使換過工作、搬家,從未中斷或想過退出。兩人個性樂觀開朗,對每位寄養童都如數家珍。回顧寄養童曾親筆繪製「媽媽的畫像」當贈禮、或結案寄養兄弟在年節刻意搭車繞到家門口所放的伴手禮,對於這段照顧情,孩子們銘記於心,相當感動。兩人異口同聲:「要做到不能做為止!」

林爸爸工作需輪休,只要周末有排休,都會開兩台車一大家子一起出門玩;也因排班上比較彈性,與林媽媽相互配合照顧寄養孩子,同住的兒子們也都會幫忙。林媽媽工作屬性雖已接觸過許多孩子,但謙稱服務仍需持續學習,教每個孩子都須用心觀察。

現在照顧的寄養童小恩,兩年前來家裡時6歲,但因嚴重營養不良,外表看起來只有3-4歲,經過兩夫妻悉心照顧,林爸爸更常特別下廚準備營養的晚餐,一年內小恩長高了7-8公分;從完全跟不上課業,到現在可以考到80-90分;原情緒障礙及易怒,到現在可以每天幫林媽媽量體溫、酒精消毒雙手,這些在一般孩子看似容易的生活步驟,林爸爸林媽媽道來卻滿是成就。

全台最資深寄養家庭 服務37年照顧80位寄養童

馬安娜護校畢業後經營幼稚園,意外早產而將心碎化為大愛,因緣際會加入,從服務中得到許多快樂;姐姐馬安琪原即一路協助照顧,22年前跟隨妹妹腳步正式加入,兩姊妹家庭目前同住。

馬家姊妹用耐心與愛對待每個來到家中的寄養童,雖然都已六十幾歲,但仍充滿韌性與彈性,放下身段陪伴孩子、也能調整自己。馬安娜分享打開家門迎來寄養童,自己得到更多愛,幫助寄養童放心成長。每天知道為什麼而忙,照顧孩子日常之餘、也帶孩子盪鞦韆、到處旅行,體驗海盜船、一起尖叫都沒有人會笑她,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個當下。曾經照顧過的寄養童離開後,仍時常打電話回來關心,或放假時再回馬家。

秉持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馬家快樂成長、平安度過童年的使命,兩姊妹會幫每一位寄養童慶生,曾帶一位小六寄養童吃牛排慶生,孩子哭著說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人幫他慶生;逢年過節也都會包紅包給每位寄養童;包括過年回來吃年夜飯的自立寄養童。馬安琪謙虛分享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人照顧,何況是這些極需被照顧的寄養童,若能盡自己一點點力量,會覺得自己對社會還有一點點幫助!兩姊妹對於從事服務低調謙虛,期間照顧過許多罕病或身心障礙的孩子,投注的心力難為外人道,但分享起孩子都甘之如飴,多年服務就像彈指之間,已將寄養服務視為使命!

愛的回饋─把這份愛繼續傳下去

美雪媽媽年幼時父母早逝、家境清貧,年輕時便決心行有餘力必要回饋社會,至今加入寄養服務已17年,照顧逾20位孩子,即使工作忙碌,她總堅持親自打理寄養童的三餐、衛生儀容,也十分注重寄養童的品性教育,把每個短暫來到家中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。

父母離異的小慧,由於父親照顧疏忽,幼年長時間跟著父親露宿公園,販售愛心筆,被社會局社工發現後被安置到寄養家庭,美雪媽媽回憶起小慧第一次到寄養家的時候,原本白底的制服早已污髒到看不出來,頭髮也已嚴重打結…她費了好大工夫才將白制服刷乾淨、用潤絲洗了一個多禮拜小慧的頭髮才不再打結,美雪媽媽心疼地說那一件洗好的白色制服,她過了好久都捨不得丟掉…

小慧分享寄養爸媽對她照顧有加,使她從小便立定志向「長大以後也要當寄養媽媽!」給予短暫需要照顧的孩子一個安穩的避風港。小慧在社工系畢業後也投身成為第一線的社工,只因從小美雪媽媽總是叮嚀她:「社會幫助妳這麼多,美雪媽媽希望妳當社工,回饋社會。」,離開寄養家庭之後仍時常與寄養爸媽聯繫,坦言自己「就像住在外面的女兒一樣」,小慧也對美雪媽媽說:「結婚妳要坐主位!」足見深厚寄養情,受美雪媽媽影響,自己也投身社會福利工作,成為幫助別人的社工,將這份愛繼續傳下去,並期許有一天自己也能加入寄養家庭,幫助和自己有一樣經歷的孩子,一起為愛接力!

愛的傳遞─擴散愛的能量

黃爸加入寄養家庭至今(2020年)邁入第17年,照顧過14個寄養童,一開始黃爸還有些退縮,但在太太、女兒的鼓勵下,一家人投入寄養家庭服務。黃爸細數曾經照顧過的寄養童,住在哪裡、現在多大了,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草,每個寄養童都背負著他們的故事,17年來照顧過過動、被性侵、身障、智障的孩子,寄養家庭的責任就是撫平孩子們心中的缺口。

黃爸每年過年都會帶全家人和寄養童一起去紫南宮排錢母,準備宵夜半夜出發,大家都好期待,之前照顧過的寄養童還會打給黃爸想要回來一起過年,可惜車子座位有限,女兒笑稱:「這麼多人都要來,爸爸以後要買遊覽車了!」

黃爸的家庭在照顧寄養童上,分工也很有默契,黃媽準備晚餐,黃爸接送孩子,教導孩子時,每個人都會有脾氣,若其中一人生氣就先離開換另一半接手,如此互相配合。他們也先後影響大哥、妹妹和身邊的朋友們一起投入寄養家庭服務,讓愛的能量持續擴散。

愛的接棒─相互支持更有力量

龐媽受到兩個哥哥的影響,加入寄養家庭也已10年,照顧過12位寄養童,她笑說因為加入寄養家庭的緣故認識其他的寄養服務家庭,每次寄養家庭一起上課的時候,老師都說:「你們聲音比我還大!」每次聊天,聊的都是照顧的寄養童,因為寄養家庭間扶持的力量,龐媽一帶就是10年,甚至也成功推薦自己的朋友加入寄養家庭。

龐媽和哥哥黃爸兩家人感情十分緊密,龐爸甚至買下一台九人座休旅車,就是為了可以一起出遊,兩家人每個週末都帶著寄養童一起回旗山老家,帶孩子們到田裡去跑、去玩,聚會時大人小孩一起幫忙備料、洗碗筷,感情深厚由此可見。

保母出身的龐媽帶孩子很有經驗,知道孩子怕什麼就能對症下藥,龐爸退休後,也一起學習照顧寄養童,照顧上也很熟練,夫妻兩人互補,輕鬆許多。龐媽說:「孩子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定位、習慣了、沒帶寄養童好像缺少了什麼,已經成為我們家的一份子。」對龐媽而言,擔任寄養家庭已是日常生活,不帶寄養童反而不習慣。

愛的勇氣-儲備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

仁傑媽媽的小兒子在國小階段觀察到疑似發展遲緩,極力跟老師討論及溝通下直到國中才確診,但孩子學習已落後同年齡許多。媽媽歷經不斷吸收新知、與孩子討論來找出合適的學習領域,一步步培育下現為空手道國手,陪伴及關懷讓媽媽在教養育子女上相當有信心。

家中一幅幅裱框的千片拼圖,是仁傑媽媽在照顧第一位寄養童時全家一起完成的作品,除了幫助孩子學習也是全家最常進行的休閒遊戲。因為自身照顧經驗,曾觀察到5歲的寄養童在轉瓶蓋時的動作不靈敏,敏感的知覺促動帶孩子就醫確診為發展遲緩。現在常讓孩子把玩串珠訓練抓握能力,到學校才藝授課時也帶著孩子,幫助老師及同學認識寄養服務,進而捐贈書籍給家扶寄養孩子;鄰居間也交流分享適齡的衣服,服務感染了身邊的人,這也助益他順利繼續服務…

仁傑媽媽在服務初期也會為了安置童的負向回應感到自責,求助家扶社工老師下,經過會談、訓練、諮商課程,適時緩解情緒並調整已對。仁傑媽媽說:照顧不僅僅是當下,希望孩子從家中離開的那天,有能力可以繼續飛翔。

愛的奉獻 – 達人級的寄養服務

美玉媽媽因為姊姊從事寄養家庭服務而受到感動,原想活絡家中氛圍,在921開放單親申請的那年便加入服務,當年兒子15歲相當支持媽媽的決定,視寄養童為家人般來照顧。家中長輩的支持、孩子的鼓勵,讓媽媽順利的度過了磨合期,更意想不到地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,寄養家庭們最常到各別家中聚會,讓孩子玩在一起、相互幫助成為彼此最大的後盾。

美玉媽媽經驗豐富,在面對不同特質的孩子時,總能保有彈性教導方式。小梅是美玉媽媽曾照顧的寄養童之一,8歲初到家中時不會說話、不會施力、沒有口語能力,經由美玉媽媽一步步的教導,孩子能提筆寫出自己全名那刻,讓媽媽感動莫名;8歲時更由原持有重度身心障礙手冊重新鑑定後為中度,這進步也讓學校特教班老師驚喜感動!

18年寒暑、全年無休的照顧,美玉媽媽並不謂辛勞,反而謙虛說道:是我要感謝這些孩子,照顧他們一點也不辛苦,因為有一群人隨時隨地的能幫我分憂解勞、陪我面對挫折。更因為有這些孩子使我的世界更開闊,逼自己學會了電腦、智慧手機使用等,他們的陪伴讓我心靈更富足。

愛的傳承 – 母女二代接棒寄養服務

伊均高中時,家裡就開始照顧寄養兒童,常常聽到孩子背後許多令人心疼的故事,並跟著媽媽學著照顧他們。這段時間,伊均就像是「寄養服務實習生」一樣,學到許多服務知識。因長期接觸弱勢兒少,對於不幸兒少有更多的惻隱之心,在母親的鼓勵之下,三年前開始成為寄養媽媽。伊均笑說以前看媽媽帶小孩相當得心應手,自己帶孩子時卻很常遇到困難,於是媽媽就成為伊均最常諮詢的對象,成為她最大的精神支柱!

寄養兒童小恩初到伊均家中時,因離開原生家庭而產生心理壓力,時常出現一些異常行為。儘管伊均試過許多方法,卻都無法完全改善孩子的問題,後來她開始帶著小恩到處串串門子,讓其他人陪伴小恩聊天與玩耍。漸漸地,小恩的情況異常行為開始減少,伊均才意識到小恩需要的是其他大人的肯定和鼓勵,才能讓他走出人際互動的心理陰影,重拾笑容。

不只伊均夫妻,公婆及家人也都把寄養兒少當作自己的家人,常常「全家」出遊,且小姑為心理輔導科系背景,更以專業陪伴寄養童繪畫,家人的投入與參與,讓寄養服務更加順利。